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崔吉俊的人物生平

崔吉俊的人物生平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1973年,19岁的崔吉俊从黄河岸边的无棣走进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为发射测试岗位上的一名操作手。

当时的无棣是山东最穷的县之一。然而,从盐碱地来到戈壁滩的崔吉俊还是感叹,没想到这里比家乡还穷、还荒凉。

细心的崔吉俊喜欢家乡的红荆条,更喜欢戈壁滩上的红柳树。他说,这两种植物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能长得郁郁葱葱。

就像红荆条和红柳树,崔吉俊和战友们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长年不下雨,风吹石头跑”的戈壁滩上建设出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航天城,把卫星和各种航天器送上了太空。而在发射测试岗位上成长为技术能手的崔吉俊被保送到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飞行器自动控制专业学习。后来,他又在这所大学获得了工程硕士学位。

从大学回到发射中心,崔吉俊担任了发射测试站站长和“零号指挥员”。发射测控站是飞行器测试和发射的“前线指挥所”。而“零号指挥员”就是在发射前10秒喊倒计时口令的那位。

1970年,如今的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当年的“零号指挥员”胡世祥就是在这个岗位上,按下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的点火按钮。 载人航天对卫星发射中心来说是新任务。崔吉俊担任发射测试站站长之初,就面临着充实组建载人航天发射队伍,探索载人航天发射模式的任务。

当时的情况是,载人航天发射队伍中的新学员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大型发射任务,也没有接触过航天发射。地面发射勤务队伍大都是刚刚入伍的新兵,更无经验可谈。于是,从战士成长为专家的崔吉俊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人才的培养上。

今天,谈起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载人航天发射,让崔吉俊最感欣慰的,就是这支技术过硬的队伍。

崔吉俊常对年轻人说,我们所从事的航天事业,可能不会让我们干一辈子,但是,干一次,就得干好。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我们的成绩或许离开载人航天队伍后就得不到承认,但锻炼出的素质和能力将伴随我们终生。 “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巴丹吉林把它深深掩藏/胡杨是天然迷彩/大漠是蜿蜒屏障……”

很难相信,这样美丽的诗句,出自航天试验工程专家崔吉俊之手。

30多年前,在那个文化荒芜的年代,崔吉俊偶然间买到了著名诗人李瑛的诗集《枣林村集》。从小梦想成为作家的崔吉俊如获至宝,一篇篇、一页页诵读模仿,开始了诗歌创作的艰难探索。

多年后,当崔吉俊手捧第一本个人诗集初稿请李瑛指正时,老作家深深为之感动,欣然提笔写下了《大漠深处的歌》,为这位大漠航天城的诗人叫好、喝彩。 崔吉俊是矛盾的。从事着严谨科学事业的他却有着浪漫的诗情。他这样描绘戈壁滩的季节:“戈壁的春光懒洋洋地搭在驼背上/人们见惯了它的踌躇和蹒跚/只是今年,春的脚步更慢/人们不免发出几声感叹……”

崔吉俊是敏锐细腻的。在诗作《归去来兮》里,他把盼望飞船返回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喧闹的工厂惦记着你/惦记你的筋骨可否受伤/多希望炼炉里的心血和智慧/铸成你永远折不断的钢铁翅膀/丰收的大地盼望着你/盼你带回崭新的理想/那一颗颗奇妙的太空种子/定会为田野生出新的生命和希望……”

崔吉俊又是开放的、大气的。地理环境封闭的戈壁并没有隔断他思维的翅膀。在《不要战争》中,崔吉俊写下了参观联合国总部时引发的诘问:“……谁的内政被粗暴干涉/谁的主权得不到维护/谁在用枪炮大声说话/谁在默默忍受着屈辱/在这个世界上/罪恶可能被张扬/正义可能被亵渎/人们期待的和平的曙光/何时才能降临在/每一个国度……”

诗如其人——崔吉俊,兼备理性与感性、科学与浪漫气质的航天人。

崔吉俊的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