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阿拉曼》讲的是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1942年10月23日到11月4日,十万名意大利和德国组成的联军士兵在“沙漠之狐”隆美尔的带领下,与由英国陆军元帅“狮子”蒙哥马利率领的英军第八军的二十万盟军士兵在非洲北部的阿拉曼沙漠地区进行了世界战争史上参战人数最多、参战坦克数量最多的“阿拉曼战役”,史称“装甲战役”或“世界最大局部战役”。战况惨烈,血染大漠。 细节折射历史 场面再现真实 这场发生在二战期间北非的阿拉曼战役,是一场举世闻名的坦克大战,其战争场面宏伟开阔、气势波澜磅礴、战略捭阖纵横、战术波诡云密。而由斯皮尔伯格亲自监制、恩佐.蒙特里尼编剧执导的影片《血战阿拉曼》,从一名意大利士兵的角度对这场经典战役做出了独到的解构。再现了战场上的血腥残酷、双方最高指挥官的战术交锋、以及淹没在黄沙血海下的累累白骨所折射出的种种人性……杀戳、友谊、信仰、背叛、爱情、生命、忠义、和平充斥在影片中,令人不禁动容。 《血战阿拉曼》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作为一部意大利人拍摄的二战题材影片,对于英国和其盟国来说,这是他们当年的敌人、现在的朋友在回顾历史,如同我们看过的韩国著名影片《太极旗飘扬》一样,都体现了对战争正义尺度的把握。在本片中不难看出,导演在克制地展现战争本身,因此选取了从意大利士兵的个人角度对这场经典战役做出独到的解构,通过对战场上的士兵和战场上最基本的行动单元——连队的心理刻画和思想再现,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邱吉尔有句名言这样说:“在阿拉曼战役之前,我们战无不败;在阿拉曼战役之后,我们战无不胜”。当然,夸张是演说家邱吉尔最惯用的修辞手法,但这话确实也点出了阿拉曼战役的关键作用。起码,在心理上是对英国人民及全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巨大鼓舞。 《血战阿拉曼》对战争的残酷性做了真实的表露,并没有刻意的丑化德国士兵,在这部影片里,可以看到编导对那些充当炮灰的德国军人也是满含同情之心的。事实上,在现在的阿拉曼,还保留着非常完好的德军墓地,对当地人来说,德国人帮助他们打井、修路、架桥,做了不少好事,他们对德国人还是很尊敬的。看来隆美尔麾下的非洲军确实军纪严明,跟党卫军之流有着天壤之别。但这也正是战争的悲剧所在吧,双方都是心地善良的青年人,如果在和平时代,他们本应该成为朋友,在球场上一较高下,而由于这场战争,他们中的许多都只能葬身在这黄沙下。 战争胜利难道都要靠运气 在《血战阿拉曼》里,中尉和他连队里每个士兵的个人目标都非常明确——打完仗后活着回家,而整个意大利军队的目标也是打赢阿拉曼这场战斗。然而,在当时的战争背景下,打赢战斗是以很多的士兵的死去为代价的,也就意味着很多的士兵不能实现“活着回家”的目标。士兵们并非作战不勇敢,而赢得战斗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许这其中就由运气。反观英国军队,他们最终打赢了这场战斗,但还是有上万名的士兵死去了。意大利军队在招募士兵的时候,并不会要求士兵们,包括年轻的大学志愿军塞拉在内,必须打赢战斗,只会要求他们能服从指挥,愿意参加战斗或者作战勇敢就可以了。因此,每个到战场上来的人,都希望能活着回家。 《血战阿拉曼》显得比其他战争题材影片更具浪漫气息,“意大利新兵的种种运气”是导演为突出战争残酷主题的一种手法。影片中展现了年轻的大学志愿军(意大利新兵)塞拉在战场上的几次好运: 第一次运气,那是在他刚进兵营报到时,战壕被英军飞机炸弹轰炸,一个经验老道的军士只留下了一个耳朵,但他却活了下来; 第二次运气,塞拉和军士们进入地雷区收缴战利品,经验不足的他采上了地雷,然而那却是一个只对付300公斤以上目标的地雷表壳,又是虚惊一场; 第三次运气,英军坦克势如破竹,眼看意大利人寡不敌众,小钢炮的轰击侥幸暂时逼退了英军,小伙子幸运在这一刻没有被碾碎; 第四次运气,德意联军大势已去,英军大范围搜寻残余力量,有三个士兵要求在夜里去放哨,因此而躲过了英军的抓捕,其中就有他; 第五次运气,躲过英军的抓捕的三个人继续艰难地在沙漠中逃亡,其中的两个终因体力不支而倒下,而小伙子却成功启动了一辆废弃的摩托,给自己的生命带来了新的希望。 其实,战争中是没有一点运气可言的,而富有同情心的导演们却把心底里那一份对和平自由世界的美好向往都眷顾给了年轻人。也因此成就了影片中几个浪漫得让人流泪得情景: 1. 当四个士兵裸体着欣喜若狂地奔向大海时,他们那一刻的感觉就像是上了天堂; 2. 当中尉要枪杀那匹所谓墨索里尼的战马时,马似乎明白自己得处境般暗伤地低 下了头,中尉放下了手中的枪; 3.当军士们看到夜空升起的照明弹,仿佛烟花般的场景,对故乡的思念达到了前所 未有的程度; 4. 当行进在酷热的大漠里,因为没有饮用的水源,大家难以为继的时候,突然天 降大雨,一个老兵立刻眼泪纵横; 编剧:恩佐·蒙特里尼 导演:恩佐·蒙特里尼 主演:保罗·布里加亚、皮尔弗朗斯科·法维诺、路西阿诺·斯卡帕 播出时间:10月14日 21:57 10月15日 10:17 CCTV-6重播 塞拉是一名来自意大利某大学校园的志愿兵,他满怀爱国热情来到前线,却无法与战友分享他的激情。因为他的战友在沙漠战场严酷的生存环境下战斗了2年,已经磨去了所有激情,仅有的只是对个人生活的向往、对家庭的思念。长期游走在生死之间,使他们不再对伤痛敏感,不再畏惧战火纷飞的前线,他们不相信有人出于激情自愿前来经受磨难。与战斗战术比较,他们更相信命运。 一天,天空中飞来一枚英军的流弹,塞拉立即伏地,而他的战友作为老兵却站在原地不动,躲也不躲,他们认为被炸死了算倒霉。战友死在了自己的身边,塞拉却没事,这是他的幸运。 然而,在无情的战场上,幸运必定是有限的,一般会有三次,三次过后就作好准备吧,倒霉的事要来的时候,你会怎么都无处躲避,这一次,塞拉用掉了第一个运气。 连长告诉塞拉如果得了痢疾那不算生病,因为他们都得了痢疾。厕所是在地上挖一个小坑,然后蹲在那里等英国人的炮弹扔过来。他们为什么在晚上吃饭呢?因为晚上看不见饭里的苍蝇。在一次行动中,塞拉踩到了地雷,然而那却是一个只对付300公斤以上目标的反坦克地雷,他用掉了第二个运气。 部队缺医少药、缺吃少喝,但很多伤员偏偏要靠药物才能维持体力。一个士兵需要截肢却没有麻药,医生就把他的腿活生生地锯了下来。 他们要面对伤亡、肉搏、无休止的杀戮。事实就是他们是否被俘都不重要,因为与他们现在的情况相比较,也许到英军那里做俘虏会生活得更好一些。他们一直守在那里等着被杀死,战争过去以后,没人会记得他们,他们就像被遗忘的石头埋在无边无际的沙漠。 一阵炮击过后,英国人开始进攻,意大利人看来快完了,然而他们却奇迹般地守住了阵地。可他们明白,这是最后一次幸运,防线已无法阻挡敌人的再次冲击。 果然,在这之后不久,军团彻底战败了,所有士兵都要步行撤到200公里以外,路上,他们碰到了一个意大利将军,将军知道战争已经结束,但他不想回去了,他要和他的勤务兵一起死在战场。最终,连队里活着离开战场回到家乡的竟只有塞拉一个人。 精彩视点: 这部由斯皮尔伯格操刀监制的影片从一名意大利士兵的视角对二战期间,发生在北非的一场举世闻名的坦克大战——阿拉曼战役做出独到的解构。再现了战场的血腥残酷、双方最高指挥官的战术交锋、以及淹没在黄沙血海下的累累白骨所折射出的种种人性…… 影片是一部耗资达两亿美元精良打造的史诗巨制,1000辆真实坦克的大战场面可谓空前绝后,40000名群众演员同时出现的镜头仿佛要将电影银幕挤爆,3000平方公里原始沙漠战场实地拍摄。也因此被称为史上参与战争人数最多、出现坦克数量最多的一部影片。加之导演在光线的处理、色泽的运用和高度的画面还原效果上都实现了令人惊叹的突破,作为一部反映二战题材的影片,本片堪称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