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质上也就是如何在新的世纪新的发展阶段落实好实现好八个统筹。 (一)统筹兼顾城乡发展 必须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扎实推进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树立城乡一盘棋观念,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突出地方特色优势,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加大政策资金倾斜力度,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讲,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二)统筹兼顾区域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各地区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协调关系。统筹区域发展的最紧迫课题是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统筹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并最终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三)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提高人的素质和人力资源能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当前是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影响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中,社会因素已成为具历决定性的因素。因此,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从当前最为突出的主要矛盾入手。一是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短腿”问题,二是发挥好“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两支手的作用,三是建立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的制度设置,四是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四)统筹兼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根本转变。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更加重视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然而近些年,由于我们不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肆意掠夺和破坏生态环境及大自然,人与自然间的不和谐可以说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相当的快,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但同时,代价也让人触目惊心,每年我国因水质污染大气污染自然灾害等造成的损失高达数千亿元。 (五)统筹兼顾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经济发展中对国外贸易的依赖越来越大,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对国际市场依存度很高。因此,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已是可持续发展的瓶径。一是利用好两个市场,以扩大国内外需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二是利用好两种资源,缓解国内短缺资源约束,三是注重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我国自身比较优势,四是以市场换技术,推动国内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五是在开放中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利用好外部条件和自身优势,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外资与利用内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 (六)统筹兼顾中央和地方关系 中外经验和事实证明,中央与地方权力的科学划分是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直接关系到中央宏观调控作用的发挥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利于中央调探地方政府行为,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性,是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要求。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就要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合理划分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做到事权与财权相匹配、权利与责任相一致,既维护中央的统一领导,又更好地发挥地方积极性。一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自觉服从中央领导。地方政府要树立中央的权威意识,增加政治观念、大局观念,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精神,全国一盘棋,做到上通下达,步调一致。二要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实现责权一致。明确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坚持权利、责任对称统一,既不能使中央承担无限责任,而地方不负责任,也不能让中央享有无限权利而地方毫无权利。三要建立大部门体制,形成新的部门协作机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按照这一要求,切实转变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能,加快建设服务政府、效率政府,在中央建立起大部门体制,形成新的协作机制。机构不一定上上下对设,应根据职能相近的原则实行归属管理,明确录属关系、主要职责,防止出现上下断层、工作脱节的现象。(七)统筹兼顾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苦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黄金发展期”,也是利益格局加快调整、社会矛盾急剧增多的“矛盾凸显期”。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对自身利益有了更进一步的追求;另一方面这也使得协调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增大。我们要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有效整合各种社会关系,促进各种社会力量良性互动。统筹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对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统筹协调当前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一是要把统筹兼顾作为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注意统筹规划,精心设计,充分考虑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利益要求,统筹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群众的利益,切实找准大多数群众共同利益和不同方面群众具体利益的结合点,统筹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最大限度地反映和体现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要求,使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增量为大多数群众所共享。二是要健全诉求表达机制。通过民意调查、信息公开等具体制度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建立全国信访信息系统,积极发挥各类媒体作用,使群众表达利益诉求逐步走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三是要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健全利益调节机制,通过税收政策等调控措施,调整和缩小人们之间的利益差距,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减少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不公平感。健全利益补偿机制,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等工作中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通过利益引导机制来教育和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利益分化的现象,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总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健全利益约束机制,通过法律和道德对人们获取利益的行为进行约束,促使个人或群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四是要进一步完善矛盾调解处置机制。着力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和相互衔接,并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自动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充分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质,最大限度地缓解社会冲突,减少社会对立,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通过完善收分配制度、规范收分配秩序等政策措施,科学有效地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缩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差距,减少由此产生的利益矛盾。五是要在权益保障机制建设方面取得进展。制定更多有利于保障公民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八)统筹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党中央树立和谐世界眼光,加强统筹战略思维,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方法”之一。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了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这是我们党在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及与世界的依存度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推进和谐世界的新的统筹理念。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适应我国同国际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必然要求,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要求,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深刻认识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以及内政和外交的紧密联系,善于从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方向,用好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件,掌握发展全局,做到审时度势、内外兼顾、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首先要把握好发展方向。在当今世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有着十分特殊的国情,又是在极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推进我们的事业。如果对国内形势认识不清,我们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会脱离本国实际,我们制定的发展战略就会偏离世界潮流。要把握国家发展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吃透国情,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清醒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必须认清世界形势,了解掌握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的新情况,准确判断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总体走向。在此基础上,把国际国内两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思考,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制定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世界潮流的发展方略,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使我们国家在世界风云变幻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要用好发展机遇。发展机遇总是在内部与外部各种条件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出来的。只有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有效化解各种不利因素,才能真正把握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当前,我们必须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自己,把有利的国际条件转化为有利的国内条件,充分利用当今世界总体和平的环境加快国内发展,充分利用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推动民族振兴,沉着应对国际上出现一些不利因素和复杂情况,牢牢把握基本路线不动摇,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同时把有利的国内条件转化为有利的国际条件,以中国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发展,以中国的稳定促进世界的稳定,不断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真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理想。再次要创造发展条件。“有条件要上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每个国家在发展资源上都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如果不注意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仅仅依赖本国资源,就很难取得更大发展。我们必须始终立足国内,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国内各种资源要素,使我国的资源优势发挥最大效能,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内在基础;同时必须始终放眼海外,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利用资源,通过互利互惠获得国际资源要素,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撑。我国历史文化资源博大,自然资源丰富,人力资源充足,市场资源潜力巨大,但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些战略资源比较缺乏,资本资源尚不充足,技术专利资源处于劣势,人力资源素质总体不高等,是我国发展所面临的瓶颈制约。我们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国内资源的优势,也需要充分借助国际资源的力量;不仅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也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国际国内资源的相互流动中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创造和丰富国家发展的资源条件。 最后是要掌握好发展全局。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世界对中国的影响不断加深,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不断提升。要掌握我国发展的全局,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就必须综合考虑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之间的相互交强和相互影响。如果不能充分估量国际因素对国内发展的影响,就难以做到未雨绸缪、趋利避害,有效应对来自外部的风险和挑战,进而影响我国发展全局;如果不能充分估量国内因素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就以做到因势利导、释疑增信,主动消除来自外部的各种误解和阻力,从而同样影响我国发展全局。要注意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防止外部因素干扰和影响我国发展的大局,注意国内因素的国际影响,密切关注国际社会对我国国内政策和国内问题的反映,有效引导国际舆论,正确处置与各国间存在的问题,努力维护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使我国发展获得更多的国际支持,在深刻变动的国际格局中赢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