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无古人后断无人,出人出地无出其右。生肖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听闻金庸先生仙逝的时候,正和朋友喝酒,杯酒入喉,脑子却只有辛稼轩的那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先生去了,并没有太多悲伤,只是觉得从此江湖再无大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让吾辈情何以堪。记得读金庸先生的第一本书是他的《连诚诀》,忘了书从哪个同学那传到我手里,高中的课堂从那时候起就被先生的书替代,并不是总有那种土豪同学可以任你随意读,常常是自己去书摊借阅,那时流行路边摆书摊,三五毛钱收取借阅费,往往借走需要押金,每每攒不到押金只能坐在书摊小凳上看到天黑,无比遗憾还回去,第二天早早又去,金先生书那时并不太多,记得《书剑恩仇录》看的遍数最多,《书剑》的篇幅不长,逐字阅读,似乎这样才能与红花会同行。最喜欢的是《笑傲江湖》,读完这一本之后我再也没有写武侠小说的冲动,高山仰止。我曾经去过金先生海宁的老家,那时总想什么样人可以这样写故事,我坚信我一直到现在喜欢两样事——读书和喝酒,一定是少年时被金先生影响。忘了是先看翁美玲的《射雕英雄传》还是先看的小说,那时小地方播这部剧当真是万人空巷,罗文和甄妮的《铁血丹心》在每家每户传出来,我相信电视的普及完全是因为这部剧,而坚定我们收回香港的决心也是因为这些让国人完全着迷的剧集,金先生创造的武侠文化那时绝对是引领了大陆的潮流,我常常觉得幸运的是在文革十年浩劫之后出生的年轻人能读到金先生的小说,从而没有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文学失去兴趣。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我常常会想什么样的人可以想出这些的人物,我相信大多数人学粤语歌都是从那首《人海中找到你》开始的:人海之中找到了你,一切变了有情义从今心中就找到了美,找到了痴爱所依人生匆匆心内有爱,一生有了意义金庸人物里最喜欢的一定是黄蓉,但最爱的我相信很多人会是程灵素,我想金先生也一定是最爱程灵素的,否则不会在写了《雪山飞狐》之后再来写《飞狐外传》,那时读程灵素古庙点烛火舍命救胡斐那段总是会落泪,读金先生的书,从没有说这个故事可以放下,一定是和故事中的人物一起行侠仗义走遍江湖。最不喜欢的还是《天龙八部》,后来明白原来是倪匡先生捣的乱,过于玄幻了,有点像那时效仿先生的卧龙生或者笑笑生一类的讹渣作者,这些胡乱写的东西确实是糟粕,在书摊上和金先生的书摆在一起我都觉得恶心,最最夸张的是读过一本全庸的小说,当时也马虎,以为又发现一本别人没读过只有我收获的金庸先生的新作,如获至宝般读,越读越纳闷,那时没有什么信息查询的渠道,也不懂背先生的笑书神侠的对联,那书里还尽是男欢女爱,粗俗不堪,在书摊上读得面红耳赤,忍不住去问摊主,这是金庸写的?摊主取过去认真看了看说当然了。我只好又读,那本书那个下午花了我两块多钱,唯一的好处是让我几天没再去书摊。直到有一天,我和同桌吹牛时说起金先生还有一本叫什么什么的书时,同桌居然第二天带到学校来看,我那时甚是紧张,害怕被老师发现会毁了金先生一世英名。幸好的是,我那同桌阅读全庸小说的时候竟然如获至宝,再后来他似乎把小说里的泡妞秘籍用在了日常生活里,据说颇有斩获。我们的青春在被窝里、在火车的卧铺上、在学校的大树下,在路边的书摊上、在教室课桌的缝隙里渡过的都是金先生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我相信如果青春可以重来,我还是会这样渡过。长大后有一次去香港,我专门去看《明报》的香港所在地,不知道为什么,只是在想什么样的报纸可以靠小说连载打遍天下。或许先生创办明报,一定是热爱明教的,才可以把张无忌写的无敌于天下。回来后,我去书店买了一整套金先生的全集,小心翼翼地放在书架上,可能不一定会再去读了,但这样的方式也是最好的青春纪念了。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我想金庸先生、稼轩先生,这些在中国文化里留下灿烂的大师们,才是我们这些一直喜欢文学至死不渝的人们最最不会后悔的原因。如果可以我也愿意驰骋在北国,弯弓射大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