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了化作鬼魂,神仙和妖魔死了化作什么,去哪里了?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鬼节时,街头店口摆满了黄裱纸,这是已经印好或尚未付印的冥币,将由某些孝子贤孙或有心人焚送给亡去的故人。我也未能免俗,用阳币换了一卷阴钞拿回家去。其实,于此事我是难以理解的,若说为寄托哀思,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也够了;若说是缅怀故人,心中不忘也就是了,为什么一定要买大把大把的纸来烧呢?清明烧,过年也烧;鬼节烧,人节也烧,甚至结婚前也要给亡去的直系亲属“送”点“钱”。据说不“送”还不行,亡人的魂是要挑理的,轻则托梦,重则家口不宁。那么,人死有鬼吗?若说无,有千古的传说,普遍的风俗;若说有,又谁都没见过,而且在理论上、科学上也说不过去。 鬼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我曾疑心它是道教的产物,因为道教便说丰都是鬼城。东晋葛洪《枕中书》就说坐镇丰都的鬼帝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儿子张衡。但这也没有说明鬼的来源,而且鬼又与神仙佛灵,妖魔精怪不同。神仙佛灵多半是善的,妖魔精怪则多半是恶的。人中高贵积善者死后能升入天堂,出家人修炼能成佛,小人物或庸庸碌碌者死后便只能下地狱,变成鬼了。可见这多半是人对死亡憎恶畏惧产生的假想,从而给灵魂安排一个去处。可《述异记》却说鬼不是人化的,是鬼生的,“鬼母居南方,虎头龙足,目如蟒眼,日生十鬼,早晨生之,晚上食之”。这倒颇合乎自然法则,比人死变鬼要说得过去一些。那么,鬼母又是谁生的?而且鬼都被它一个不剩地吃了,世上那些鬼又是哪来的呢?《山海经》上倒说有一个“鬼”国,其人“纵目”三眼,吃“黍”为生,并不吃人。而且是说“人”纵目三眼,国以“鬼”号,并非鬼之国。考其地域正在巴蜀一带,且与氐羌有关,氐羌又历来被诋为“鬼族”。那么是否道教由于氐羌的参与有了鬼的色彩,把好端端的天府之国闹成了地狱之都呢?并且南朝的《度人经》一书在说到丰都鬼帝及其部属时就指出,“惟此鬼神,实与人等,并皆胎生,”“还来人家,与人婚宦商贩生业,一与人同。”可见,这里的鬼与人并无什么区别,胎生、与人通婚,并非“倩女离魂”似的令人可叹可赞又可怕的行为。 然而,人们通常所说的鬼又绝非这里的人,他们大都生活在阴间,由阎罗王统领(不全是丰都那一伙了)。阎王手下有十八个判官,分管十八层地汪敏狱,依人生前功过善恶来发配鬼魂,有的上天堂,有的下地狱。看来,人分种族国度,鬼也有各自所属。浙东一带便有一种独足鬼,巢居树上,有配偶,挟一竹杖,善偷盗财物,家家须敬祀,否则彩帽彩袍,夜人人家,能魇人至死,有时化作老人,夜宿人家,如善待之,则有福报,所求必应,否则决不罢休。如此之鬼,可见是天地不拘,独行其道的犟种。 其实,关于鬼怪的传说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基督教便认为蛇是魔鬼的化身,撒旦是公认的魔鬼。欧洲各国流行的精念哪灵的传说更是有趣,甚至有许多人还相信他们的存在。至于人死有魂的传说更普遍,美洲真正的历史较短,他们的文化大多是欧洲移人的,古老的欧洲关于亡魂的说法便很多。如此看来对死后有灵这一解释是一种人类文化的共同心理。 人中有侠客,鬼中也有,那就是钟馗。《梦溪笔谈》载,唐明皇久病不愈,某夜梦两鬼相逐,小的身穿绛衣,一脚着靴,一脚赤裸,偷了他的玉笛和杨贵妃的香囊,绕殿而奔。大的头戴毡帽,赤脚挽袖,捉小鬼食之。明皇问之,大鬼自称钟馗,曾应武举不中,触阶自杀,亡后立志除去天下恶鬼。明皇醒后大愈。《用修丹铅杂录》则说,钟馗事乃敷衍六朝魏钟葵(字辟邪)而来。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时代,经济上的富裕刺激了文化的发展。受时代局限,部分文化意识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人的对立面。因此,它好佛礼道,对鬼神也敬而畏之。于是也就有了李商隐的讽谕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唐玄宗无疑是最信鬼神的了,杨玉环死后他就请术士“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去找,结果当然是“两处茫茫皆不见”。在开元26年,他更诏令全国在寒食节扫墓。始于梁武帝时的盂兰盆会也在这时风困高枝行民间。说到盂兰盆会就不能不提鬼节,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相传目连母死后堕落饿鬼道中,食物人口即化火炭。目连求救于佛,佛令做盂兰盆,以奇果素食放于盆中供奉,其母始得进食。此日正当七月十五,后为“鬼节”。市上遍卖冥器法物,寺院做道场超度亡魂,百姓祭祀祖先,官府祭奠阵亡将士。北宋时杂剧兴起,目连救母的故事也作为民间重大题材被搬上舞台,成了长盛不衰的鬼戏,形成了鬼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奇怪的是该剧阴间阳间不分,历史现实不分,场内场外不分,甚至观众演员也不分,兴盛中心在巴蜀一带,这是否与丰都鬼系源于一脉不得而知。但《中庸》说,“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备矣。”古人视死如生正是因为古人仍认为人死为鬼,鬼和人一切相似。也因之产生了厚葬的习俗,有了刘胜的金缕玉衣,古埃及法老的木乃伊和王公贵族的大量陪葬,世俗逢年过节的烧纸钱。 事亡如存并非人人认同,《增广贤文》上就说,“椎牛而祭幕,何如鸡豕逮亲存”,祭之丰不如养之足,死生还是有别的,祭鬼的东西从来没见鬼用过,最终都还是活人用了。目连戏能流传至今,大概也正是以人鬼不分证明了《山海经》和《度人经》上说的,“鬼与人同”吧,从而倒显得实在。 随着脑死亡论的提出,克隆技术的发现,人们对生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鬼”也不应成为人对死后的寄托和对死无奈的安慰,更不应成为“魂灵”归宿的解释。如此,鬼真的该彻底消失了。 写到这儿,烟烫了手指,忙再续上一颗,妻骂道,“烟鬼”。我的心一惊,鬼是肯定没有的了,鬼文化倒留下了。嗜好不良、行为阴僻的人不常被呼作“鬼”吗,“酒鬼”、“色鬼”、“馋鬼”、“懒鬼”,女人恨丈夫骂曰“死鬼”。此外还有“吝啬鬼”、“耍钱鬼”、“促狭鬼”等,行为猥琐的人被称为小鬼模样。哈哈,人死为鬼,鬼死了呢?荒诞,世上没鬼,鬼是人的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