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随平野尽的随的赏析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朋友您好!您问的是以下这首诗吧: 渡荆门送别①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③。 月下飞天镜④,云生结海楼⑤。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相对,形势险要,战国时是楚国的门户。②楚国: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古楚国之地。③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了;江水汹涌地奔流着进入无边无际的旷野。④江中的月影好像从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云彩的兴起与变化,在空中结成了海市蜃楼。③怜,爱。 这首诗是开元十三年(725)李白出蜀后在荆门外所作,描写了荆门一带山尽原出、江流壮阔的雄伟景象。表现了青年李白初出巴蜀时兴致勃勃、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诗境浅说》:“太白天才超绝,用笔若风樯阵马,一片神行。……此诗首二句,言送客之地;中二联,写荆门空阔之景。唯收句见送别本义。图穷匕首见,一语到题。昔人诗文,每有此格。次联气象壮阔,楚蜀山脉,至荆州始断;大江自万山中来,至此千里平原,江流初纵,故山随野尽,在荆门最切。……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江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 楼主所问的这个“随”,它用得好因为它很好的体现出了山势因视野的有限慢慢与一望无尽的平野连成一线的情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十字勾勒出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观。这里的写景,角度是移动着的,而不是定点的静的观察。这从“随、尽、入、流 ”四字体现出来 。因此这两句诗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扩;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最后附上''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意义 ,链接如下: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7267456.html?si=5 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有疑问,请在问题补充中说明,我尽力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