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8与苏33那个更强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F18和SU33比,机动性不够,载弹量不够,续航能力不及SU33,唯一机载雷达比SU33先进,但是F-18对地作战时需要其他飞机对地面目标进行红外线照射或者装蓝顿吊仓,貌似SU33不需要那么复杂的程序吧 最新的F-18E/F重点降低了RCS,其信号强度只有根本没考虑隐身的SU-33的几分之一,它的AN/APG-79用了F-22上AN/APG-77的成熟技术,采用AESA天线,对反射截面为5平方米的目标前视探测距离超过160Km,可以同时跟踪20个目标,同时攻击8个目标,工作模式多可靠性强。F-18的整体航电设备跟SU-33根本不是一个档次上的,信号强度也相差数倍,现代空战不是在天上转圈,最重要的是信息获取和精确打击能力,SU-33在视距外就会被消灭。 即使进入格斗空战,F-18E/F装备的AIM-9X空空导弹也不会让SU-33占任何便宜。第四代格斗导弹的过载,引导头灵敏度都大大超过前一代产品,超大的离轴发射角使得格斗中空战站位不再那么重要 F/A-18E/F以其强大的动力和大载油量,同时结合超过8吨的外挂载荷以及能够使用美国空军几乎所有的机载武器的能力,再加上先进的对面探测雷达、火控及红外探测夜视系统,使其具有强大的对面攻击能力。尤其是近年来大量装备的防区外打击武器和先进的远程信息网络通信系统,使F/A-18E/F远程打击能力极大地提高,以美军目前战机通用装备的联合空对地防区外导弹(JASSM)为例:现在JASSM 主要有两种型号,AGM-158A和AGM-158B ,AGM-158A采用了隐身技术,抗干扰的复合制导(GPS、惯性导航、红外成像)技术,命中精度高达2.5米,射程可达370公里;而经过改进的 AGM-158B有效射程达1000公里,采用更先进的制导系统和双向数据链,使其具有攻击移动目标和智能自主攻击的能力。 由于苏-33缺乏先进的探测雷达及红外探侧系统和先进的远程信息网络通信系统(数据链),所以在对面攻击能力上大打折扣,尤其是在对地攻击能力上。在对海攻击武器方面,苏-33可以使用Kh-41大型超音速反舰导弹,最大射程可达250公里的Kh-41是海军著名的3M-80超音速导弹的空射改进型,具有很强的突防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大装药量的战斗部单发命中就可对大型军舰造成严重破坏。苏-33还可以使用各种口径的火箭弹和航空炸弹,具有一定的空对地(海)攻击能力。但苏-33在航母上采用跃升甲板起飞的最大重量只有26吨左右,外挂载荷仅2吨左右。因此在对海作战中,虽然可以使用Kh-41导弹,但只能挂带1枚,而且缺乏先进的引导系统,使导弹的攻击距离大打折扣,其对面地攻击能力远不如F/A-18E/F。此外其他对地(海)攻击武器的使用也都受到外挂的限制。 苏-33目前的作战用途仍然局限在对海上编队的空中防御上,因此现在的苏-33还不能称为真正的多用途战斗机。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个问题不解决,搭载以苏-33舰载机为主的航母编队的对陆攻击能力会严重缩水,航母战斗群就成为纯制空型的作战编队,不符合远洋海军海对陆的作战模式。 先声夺人 电子战能力 随着现代军事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没有电子对抗系统的飞机在现代战场上是无法生存的。机载电子对抗系统通常由雷达告警接收机、有源干扰设备组成,用于对敌方威胁辐射源进行截获、识别、处理,向飞行员提出告警并使用干扰系统实施电子压制和欺骗,以保证载机的安全。电子对抗系统目前已成为了系统化的综合对抗系统。 苏-33的电子对抗系统由SPO-15LM全向雷达告警接收机控制的主动干扰机和诱饵弹投放器组成。全向雷达告警接收机可在360°范围内探侧接收来自地面和机载的大部分频率上的脉冲雷达和频率捷变雷达的信号,在座舱内显示并以灯光和声响方式向飞行员告警。飞行员可采取规避或施放诱饵弹干扰等对抗措施,机上采用的干扰设备有主动干扰机和机翼翼尖处外挂的主动式电子干扰吊舱,主动干扰机用以对敌方的连续波或准连续波雷达、脉冲雷达实施压制性、欺骗性和对映性干扰。在担负伴随干扰任务时,机翼下的挂点还可以挂装被动式电子干扰吊舱,可以投放箔条和红外干扰弹,对敌方雷达和红外制导导弹实施于扰。 F/A -18E/F的电子对抗系统主要包括AN/ALR-67(V)3数字式可编程雷达告警机,其频率覆盖范围为0.5-20吉赫,可以在360°范围内全方位探测,可以在高密度电子脉冲的环境下检测出危性信号,对采用跳频的多普勒和单脉冲雷达自动进行探测,并可以自动进行干扰或用反辐射导弹进行攻击。 AN/ALQ-126B内装式主动电子干扰机可通过欺骗和杂波的方式干扰雷达信号。 AN/ALE-47干扰弹发射器具有较强的威胁适应能力,可以对抗来自空中和地面的威胁,可以根据飞机的高度、速度和威胁的类型自动选择最佳的投放时间、投放数量、投放间隔和投放干扰弹的种类。而最新装备的AN/ALE-50、55兼容性/光纤拖曳红外诱饵最为先进。该诱饵释放的红外脉冲可模仿多种飞机的机尾排气热焰,能对各种红外寻的导弹进行欺骗诱导,在远离飞机本体距离上诱爆来袭导弹,保证飞机自身安全,且可以连续使用,不像投放箔条和红外干扰弹的被动干扰投射器那样一次性消耗。 适者生存 战场生存力 在日益激烈的现代高科技战争中,飞机本身的战场适应能力、生存能力越来越重要,而飞机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既有主动的一方面也有被动的一方面。主动方面,要求飞机对目标的攻击能力要强,既要看得远又要打得准。而被动方面既要有良好的低可探测性,不易被敌探测发现,又要有好的主、被动电子干扰对抗能力,同时在结构强度上要有良好的防护性。 由于苏-33是在苏-27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前苏联在设计上还没有考虑到隐身性能,苏-27庞大的身躯、粗糙的蒙皮外表面、又高又笔直的双垂尾、笔直而短粗的进气道(发动机叶片进口无屏蔽)、突出的腹鳍都能形成强雷达反射源,造成隐身能力差,极易被敌探测发现,而苏-33在其基础上增加了前小翼、尾钩等附属构件,无疑更增加了其雷达截面积。再加上雷达探测距离短、电子对抗能力弱、网络信息技术不完善,在面对来自陆、海、空的威胁中,其战场适应能力、生存能力较差。 虽然F/A-18E/F并不是一种准隐身的飞机,但在设计上却对减少飞机有效雷达截面积(RCS)做了很多努力。E/F采用一种在飞机性能和隐身性能上 “折中”的设计方法,通过采用技术手段去减少飞机的信号特征而不是追求完全的隐身性能。在工程设计上的成就使体积庞大的F/A-18E/F在RCS标准上比其他战机小得多。当然F/A-18E/F使用的减少飞机信号特征的技术措施也使飞机付出了近400公斤的重量代价,其中包括在飞机部分表面使用雷达吸波涂层、减少检查用口盖和改变平面形状,通过提高飞机装配精度来减少飞机表面外型不连续带来的RCS增加的问题。由于雷达和驱动系统是个很大的反射源,为了消除雷达天线和驱动系统形成的强反射面,在雷达内部的这些部分也使用了吸波材料进行处理,在为F/A-18E/F更换了AN/APG-79电扫描相控阵天线后,这个问题就在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发动机进气道和内部的涡*叶片是个十分重要的雷达反射源,为了减少发动机的直视性,F/A-18E/F的进气道内安装了一块涂有雷达吸波涂层的挡扳,用来遮挡发动机涡*叶片对雷达的反射,使进气道成S形,避免了雷达波直接照射到发动机叶片上。这个方法虽然对函道压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并没有影响发动机的性能。采用的双斜面CARET进气道设计也对消减雷达尖峰信号强度有很大的作用。另外利用把飞机的检查口盖、进气道唇口、舱门的外缘和机翼前缘设计成相互平行的形式,可以把高能雷达回波调整到与机翼前缘平行的反射方位上,减少雷达照射到飞机上产生的尖峰信号的数量。同时形成的尖峰信号越少,飞机的隐身性能也越好。 F/A-18E/F的起落架舱门和机身上的开口边缘大都设计成锯齿型,以减少对入射方向的雷达信号强度。另外,还采用了减少RCS的措施降低F/A- 18E/F在战斗中暴露在敌方防空系统中的设计,使E/F在被对方发现前更加接近目标。通过使用综合电子对抗系统来干扰对方的探测和攻击行动,可以减少防空兵器的作战范围和命中率,抗打击能力的提高也增强了E/F的战场生存能力。 此外,F/A-18E/F还有极强的战场适应能力,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仅有一个装备F/A-18E/F的中队参战,在3月26日伊拉克开始出现强沙尘暴时,美国海、空军的F-16、F-14 和F-ll7等这些飞机因地面能见度太差等原因而无法执行作战任务,但F/A-18E/F依靠其先进的机载设备照常起飞执行对伊拉克纵深战术目标的打击任务,体现了其极强的战场适应能力。可见F/A-18E/F在战场适应能力、生存能力上比苏-33高得多。 结束语 通过对以上两种飞机总体气动布局、航电火控以及综合性能等各方面大量数据综合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看出,F/A-18E/F 相对于苏-33在总体上还是有相当优势的,F/A-18E/F以其强大的综合战斗力、高可靠性和生存能力担当美国主力舰载机。其主要优点是航程远,外挂负荷大,杰出的大迎角及过失速机动性能,先进的航电火控系统加强了其超视距的打击精度。但其最大速度较低,加速性能和爬升性能不足,这使其拦截作战能力不强。 苏-33也具有航程远,机动性强的特点,但其载机平台先天不足和航电火控方面的落后,使其作战能力不强,战场生存力相对F/A-18E/F不足。战场上只有有效地保护自己才能高效地消灭敌人,自从空战进入电子化以来,在空战中,传统俄式战机在电子技术上的劣势很可能成为其致命的缺点,如果能升级改进,再发展更先进完善的舰载平台,在空中格斗和拦截作战能力上还是有一席之地的。 F18 武器装备 机头安装1门20毫米M61—A1六管机饱,备弹570发。全机有9个外挂点,两个翼尖挂架各挂一枚AIM—9L空空导弹,两个外翼挂架可挂AIM—7、AIM—120和AIM—9空空导弹及各种空对面武器,两个内翼挂架可挂副油箱或空对地武器,发动机短舱处可挂导弹或AN-AAS—38前视红外跟踪吊舱,机身下中线处可挂副油箱或武器等。 尺寸数据 机长17.07米 机高4.66米 翼展11.43米,(含翼尖导弹)12.31米 机翼面积37.16平方米 展弦比3.52 重量数据 空重10810干克 最大内部燃油4926千克 最大外部燃油3053千克 最大外挂裁荷7031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25401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M1.8 最大速度(中等推力)M1.0 实用升限15240米 转场航程(无空中加油)3706干米 作战半径(对地攻击)1065千米,(空战)740千米 起飞滑跑距离427米 着陆滑跑距离670—810米 限制过载十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