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公益营销的作用

公益营销的作用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公益营销的基础是从事公益活动,公益活动的定义是指活动的目的旨在提供人类福利和增进公共利益,它包括提供有形的财物或无形的劳务,对他人表达善意,对社会做有意义的贡献等等。企业资助公益活动是指以企业名义,用提供金钱,实物或实务等方式,主办、参与或协办上述的公益活动。

企业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加社会的公共利益,而且能够使公司的形象增强,很多大公司在制定长远战略时都将公益事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考虑,从这一点上来看,公益事业作为企业经营策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作为树立企业品牌形象的一项重要举措。 企业开展公益活动应该从利人与利己两方面考虑。企业不仅要对社会作出回馈,同时也要考虑自身的利益,企业获取利润对社会是有贡献的,有了利润企业才能回馈投资人、员工,缴纳税金给政府,供应商才能从你那里获取他们的利益,诸多利益相关部门能从你企业中得到利益,也就是说,获取利润是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存在于社会的理由。所以企业在开展公益活动时不仅要考虑社会效益,也要考虑企业自身的效益。而开展公益营销其目的之一也是为了能够增加企业的效益。

一个良好的企业需要有出色的利润与良好的公众形象,企业不能只顾自身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也不能不顾自身利益用企业的钱去盲目回馈社会。总之,社会公益活动、促销活动都是企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两者不能相互替代,各个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公司对社会公益的投入,也常常可以帮助维持老顾客的支持,以及加强与老顾客的联系,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公司的产品也可能脱颖而出,公司与整个社区的联系,也因而更密切,有更好的回报。

当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是广大的消费者都会用得着的类别,公司就需要用有广泛影响的公益项目,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和支持,在竞争剧烈的市场中获取一显著的地位。例如公司捐赠的项目是顾客心目中认为重要的公益事业,那么得到他们的注意和认同的工作,便可事半功倍。

跨国公司从事的公益活动作为大范畴公关中的一部分,出发点并不是单一的。与本地企业有所不同的是,跨国企业要在当地站稳脚跟,必须逾越民族、文化等方面的鸿沟。从事公益活动,是跨国公司融入东道国,在当地生根开花的重要举措。无论是对于政府、消费者、潜在消费者或者是大众,公益活动都能极大地拉近与他们的距离。 1、正确理解公益营销。

英特尔全球副总裁简睿杰认为:“企业开展的公益活动与促销活动一般都会给社会带来利益。企业将自己一部分利益回馈社会开展各种公益活动,不仅满足了社会公益活动中对资金的需求,同时企业又将良好的企业道德、伦理思想与观念带给社会,提高了社会道德水准” 。企业既不能“为了公益爱心而公益”,也不能“为了商业而公益”,公益和商业必须是互相呼应并互相支持的。公益中国爱心满世界行动既是表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好方式,也是赢得政府认同、打造企业品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而出色的商业化运作则使得公益赞助变成一种社会受益、企业有利的双赢行为,并使企业有动力有能力不断进行循环投入。在中国的传统思维中,做好事不留名是一种最高尚的道德情操。受此思维影响,有的企业家在进行公益赞助时,纯粹只考虑到尽一份企业的社会责任,而没有想到如何让公益赞助变成一种双赢的结果。而有的企业家则走向另一个极端,急功近利,弄虚作假,一切只向钱看,一切均以商业利益来权衡,最后把一场公益活动,变成一项闹剧。实际上,公益营销必须进入一个完整的链条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即,通过公益活动,企业为公众创造利益,从而使公众对企业更加认可;而公众对企业的认可,使企业获得了更多的销售机会,从而企业获得成长;而企业在获得成长的同时,有更多的精力与财力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2、确定符合企业品牌战略的公益主题,并与企业实力及资料相匹配。

品牌传播的“项链理论”告诉我们:所有传播推广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去运作。品牌核心理念及战略一经确定,便要持续不断地进行传播,所有的传播动作,包括公益活动,都以此为主线,保证企业主题的统一性及连续性。在世界500强中,“营销学宝洁,公益学安利” 已成为了共识。在“有健康才有将来”的理念下,安利自进入中国以来,一直是全民健康和运动的积极推动者。安利在公益方面主要选择三个主题:“倡导健康”、“关爱儿童”和“致力环保”。如“倡导健康”有“纽崔莱健康跑”活动;“关爱儿童”有 “安利名校支教”活动;“致力环保”有 “哪里有安利哪里就有绿色”的“种植安利林”活动以及赞助南北极科考和清扫珠峰的“登峰造极促环保”活动。

3、要能顺大势,把握时机。

当社会出现重大事件或重大事故时,政府、媒体、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是最高,如果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主动行动,必然引来更多公众关注与媒体报道,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在5.12大地震中,王老吉果断捐赠一个亿,赢得国人感动,满堂喝彩,纷纷抢购,以示支持;而万科却因王石不合时宜的言论陷入“捐赠门”漩涡,之后虽有1亿元的援建,但公众仍不买账,称“无论你抓过了多少山头,你也爬不过汶川的坟头”;而一向注重公益投入的一些跨国企业,也因行动迟缓备受诟病,“跨国铁公鸡排名”广为流传,以至于商务部不得不出面以正视听。益佰制药在2008年开展的“让圣火永不熄灭——我们的奥运全民健康大行动”的活动,以调研“奥运究竟为中国留下什么”为主题,请最美火炬手金晶做形象代言人,在全国十大城市展开,上百万人参与,并最终发布“奥运财富报告”,多家中央机构支持,数位国家领导人签名或致辞,地方政府领导参加,声势浩大,成绩裴然。

4、确定有良好声誉的NGO组织作为战略合作伙伴。

赞助什么项目,赞助多少,何时赞助,与哪个公益组织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必须考虑充分,把握得当。一个得力的NGO组织,其良好的声誉及出色的效率将让你事半功倍,既让公益落到了实处,也让企业赢得了形象。

5、急政府之所急,赢得政府的赞许。

可口可乐在中国赞助了规模最大的公益活动——希望工程,1993年至今已在中国捐建了52所希望小学、100多个希望书库,使6万多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而摩托罗拉也为此持续投入了十多年,先是建立摩托罗拉希望小学,然后让更多的员工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进来,继而推动教师培训。

6、贵在坚持。

公益营销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而不是做一两次“好事”。在摩托罗拉,企业公益都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和一个具体的战略规划,对于项目的选择有一套完善的评估体系。在中国,教育和环保项目是摩托罗拉投入的重点。在前期选择公益项目时,摩托罗拉首先要考虑这一项目是否具备可持续性和可发展性。 做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公民是宝洁公司对社会的承诺。1952年,宝洁建立了“宝洁基金”。今天,宝洁公司和宝洁基金会每年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捐款都超过了5千万美元,不断向有需要的人向有需要的地方伸出援助之手。依靠着这种积极、主动、持续的公益赞助,宝洁在全世界建立起了良好的品牌美誉度与强大的影响力。扬子江药业作为一个以“护佑众生,求索进取”为使命的大型医药集团,将拥军这一公益活动作为企业公益的核心,将企业的使命和人民军队护佑人民良好结合起来,是社会责任感与企业发展的高度融合的最佳公益战略。而2007年8月1日,在建军八十周年之际,扬子江药业开展了“英雄母亲检阅英雄儿女”的活动,三军仪仗队以最高规格迎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英雄母亲,得到了媒体、公众、政府、军队等各界的密切关注,将扬子江药业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推到了高潮。

7、做好传播,策略先行。

公益营销是一个整体系统工程,贯穿整个营销环节。公益营销的实施,必须整合企业本身的资源,通过具有吸引力和创意性的活动,使之成为大众关心的话题、议题,成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因而吸引媒体的报道与消费者的参与,使这一事件得得到传播,从而达到提升企业形象,促进销售,达到营销的目的。

迈克尔·波特指出:“企业从事公共事业的目标,从表面上看是为了博得更多的认同和社会影响,而实质上,则应该集中于公司竞争力的增强”。现代公关之父艾维·李也指出:“一个组织所做的有益于社会和公众的事情,最终必将有益于该组织自身。”。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公益营销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战略的重头戏,公益营销将进入越来越良性的循环状态:公益做得越好,企业做得越强;企业做得越强,公益做得越好。 企业参与公益事业可以选择的具体手段有很多。

1、公益事业宣传:以促进公众对某项公益事业的了解和关心以目的,采用提供资金、非现金捐助或者是其他的企业资源,或者为某项公益事业的募捐活动,参与或为志愿者招募提供支持。

2、公益事业关联营销:企业并没有承诺一个精确的捐赠数额,而是基于产品销售额或者一定比例的营业收入来捐助某项公益事业。

3、企业的社会营销:企业在自身战略(整体发展战略、具体的产品战略、营销战略等)的指导下,支持一项行为改善活动的策划和实施,以达到改善公共健康、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目的。

4、企业的慈善活动:企业以现金拨款、捐款或者非现金的服务直接捐助某个慈善机构或某项公益事业。

5、社区志愿者活动:企业支持和鼓励企业的员工、分销商、零售商等合作伙伴奉献他们的时间来支持当地的社区组织和公益事业。

6、对社会负责的商业实践:企业自觉履行企业公民责任,积极地开展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潮流、符合社会道德、符合公众利益要求,以及改善社区福利和保护环境等一系列的内部和外部活动 没有效果评价的营销体系是不完整的。公益营销效果评价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对各种评价指标的研究来定性或定量地确定公益营销的综合效果,评价指标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综合评价的效果。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公益营销效果评价的重要前提。

1、企业公益营销绩效评估的必要性

公益营销绩效评估的的重要价值在于,通过对活动作出全面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建立工作档案。要通过每一个筹款项目的运作,与公司和捐赠人建立“伙伴”关系,拓展人脉,并根据企业和捐赠人的行业特点,对今后的“公益营销”提出策略性意见,为未来的合作打下基础。要对本机构工作人员的营销业绩作出评估,运用内部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实践,保持机构的活力和创造力。

2、公益营销绩效评价体系的特征及构建原则

通过相关学者充分研究、借鉴国际经验和对国内企业进行全面深入的实际调查,得出公益营销评价体系应具有以下特征:1)综合性;2)战略性;3)可行性;4)关键一致性;5)国际可比性。

公益营销绩效评估体系的建设要遵循一些必然规律,在实际操作中就表现为评估体系构建必须遵循的原则,主要概括为以下几条:

1)客观公正原则

绩效评价体系涉及诸多因素,这使得绩效评价体系更为复杂,也使绩效评价更容易产生主观偏见。因此,在评价企业业绩时,评价者必须以超然独立的立场和精湛胜任的能力加以判断,要能以客观的立场评价优劣,公平的态度评价得失,合理的方法度量营销业绩。

2)科学合理原则

一个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必须反映出公司的特征。公益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既要沿用原有评价体系中的一些指标,又要将反映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指标纳入其中,某些难以量化的指标应寻求科学的方法加以处理。

3)简明适用原则

传统绩效评价体系显得过于简化,现代的一些评价方法未将相关利益主体的需要纳入体系。但如果在构建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面面俱到,制定出许多高深而又精密的指标,必然会导致评价者无所适从。所以必须在考虑各方利益的同时尽可能找出本质的东西,制定出一些关键的可操作性指标。否则,评价系统便不能为组织成员所认同、所接受,那么评价体系必然不能得到遵守。

4)服务目标原则

企业存在的目标是绩效评估服务的指向,即企业的目标是协调了各利益主体利益要求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则指标体系的设计要能从对影响价值最大化实现的几个关键因素的评价中,发现阻碍目标实现的因素,为经营决策提供详实资料。

5)系统优化原则

采用系统方法,由总指标分解成次级指标,使体系的各个要素及其结构满足系统优化要求。此外,评价指标选择的一般遵循SMART 原则。SMART 原则即:第一,绩效指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以保证其明确的引导性;第二,绩效指标必须是可衡量的(Measurable),要有明确的衡量指标;第三,绩效指标必须是可以到达的(Attainable),不能因指标的无法达成而使员工产生挫折感,但这并不否定其应具有挑战性;第四,绩效指标必须是相关的(Relevant),它必须与公司的战略目标、部门任务及岗位职责相联系;第五,绩效指标必须是以时间为基础的(Time-based),即应有明确的时间要求。 国内开展公益活动的企业虽然很多,但是公益营销做得好的企业却并不多。与国外企业相比,当前国内众多企业在利用公益营销的机遇方面意识不足,手段方面利用不当,管理上缺乏战略性、规范性。少数企业通过对企业所处环境、企业自身特点的综合分析,选择了正确的合作方式,最终达到了预期目的。但是事实是更多的企业遭遇了失败。总而言之,相比外国企业,我国企业在利用公益营销的意识方面、实操方面均有相当大的差距,存在着不少误区,以下展开详细阐述。

1、公益营销意识的缺失

企业公益营销的意识缺失源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做好事不留名”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受此影响,一些企业在进行公益赞助时,只考虑尽一份社会责任,而根本不想如何让公益赞助取得一种双赢的效果,缺乏对公共关系的理解。由于公益营销意识的缺失,在企业开展各种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对蕴含着公益营销的机会缺乏应有的重视,直接导致企业开展公益营销活动的介入程度相对较低,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在企业的对外宣传与影响力传播上,大多数企业只懂得选择广告的手段去进行,对于公共关系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也造成企业很少将公益事业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去运用。

2、公益营销战略的缺失

企业对公益营销在意识上具有很大的片面性,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缺乏一种经营的意识,导致消费者把跨国公司视为国内公益活动的主力军,而事实并非如此。其实,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是中国公益和慈善事业的中坚力量。这种认识上的巨大反差恰好说明了中国企业公益营销战略的缺失。

3、公益营销手段的缺失

在公益营销方面,国内企业缺乏系统性与战略规划。一些企业对公益营销的理解,就是拿出一笔钱来做公益活动,用更大一笔钱宣传公益活动,然后得到十分丰厚的收益。实际上,这仅仅是一种事件营销,其目的是通过公益活动和公益事件形成新闻爆发点,然后进行放大,这并不能达到营销效果的最大化。因而企业必须制定公益营销的战略与规划,着眼于长远而非眼前。由于公益营销投入的周期比较长,往往短期内并不能产生明显效果,需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 正如一个硬币有正反两面,公益营销也不是完美无缺,其有益也必有弊。尽管公益营销不论给企业还是非赢利组织都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但这种营销战略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存在着很多潜在的风险。无论学术界还是企业界对公益营销的使用都还是存有一些疑虑,这也导致了一些企业迟迟不敢开展公益营销。

1、消费者认知风险

公益营销活动自它产生起,尽管大量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从事公益营销活动受到大多数消费者的支持,也总有一部分不同的声音,他们认为企业只是在炒作,对企业的动机和承诺表示怀疑。例如,农夫山泉“饮水思源”的广告开播以后,围绕农夫山泉的争议就一直不断。矛盾主要集中在:“用贫困山区的孩子做广告,是不是有悖于情理”,“为什么热心公益的企业反倒挨骂,被说成伪善”,“每喝一瓶水捐一分钱,是不是少了点”等等。

2、财务风险

由于公益营销的资金来源于企业的营销预算,故而会减少其他营销活动的市场预算;如果由于选择不慎或者操作不当等原因与某些不能为企业带来增效的公益事业合作,则会带来资金浪费。另外,企业开展公益营销活动要求企业以及合作伙伴建立可靠的跟踪系统,这意味着其将花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再者公益营销活动的社会贡献难以测量,这些都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3、法律风险

公益营销的广告通常以公益活动的正当性来赋予产品善良的外衣,强调“献出你的爱心”、“帮助社会上有需要的人”、“扶贫”、“希望工程” 等等煽情的字眼,从而吸引消费者。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并不明确规制此类行为,但是这种对消费者干扰的行为严格来说也是一种贿赂行为,它利用的是群众的道德心理,使本身并不出众的商品也能为消费者接受、选择。它们不是通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等参与竞争的,而是扭曲了市场竞争的关系,违背了正当竞争的原则。在一些论坛上,不满这种营销方式的网友们称之为 “道德绑架”、“道德敲诈”、“慈善炒作”、“慈善搭台,销量唱戏”等等。如果单纯考虑对产品或服务的选择,消费者未必会选择该产品或服务,但该企业的广告宣传却让他们有一种“不购买就等同于没有爱心”的感觉,购买时就不是完全心甘情愿的。

最后,公益营销这把双刃剑也给消费者带来了风险,表现在消费者可能因为捐赠企业夸大其在公益项目中的慷慨而受其误导或者误以为某公益事业参与了捐赠企业的商业操作。消费者也可能发现其捐赠的资金并没有用在公益机构最初宣传支持的公益活动上或遭滥用等。

总之,对公益营销的争论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消费者,他们的偏好和选择将最终影响到公益营销这种营销战略能否成。消费者的态度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行为,直接决定企业能否从中获利。

公益营销的作用